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期。科学编制我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把握教育发展机遇和趋势变化,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学校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学校概况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通大附中”)是市政府高标准新建的正处级建制的新城区普通高中,总占地面积207亩,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于2013年9月正式办学。现有44个班级,学生2356名,在编在岗教职工191名。办学八年来,通大附中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与社会评价不断提升,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先进集体等荣誉,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是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南通市党建示范点。2017年,通大附中被江苏省教育厅评定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二)发展基础
“十三五”发展期间,通大附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德育工作不断创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队伍加快发展,形成了雅正德育、学院课程、智慧课堂三大特色,同时在智慧校园建设、后勤管理改革、国际交流合作、校园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一是展现出融合式党建的新气象。学校“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打造普通高中融合式党建项目”入选首批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优秀成果。学校先后两次接受市委巡察,党建工作获得高度评价。校党委被评为南通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
二是实现了立德树人目标的新跨越。学校 “雅正德育”被列为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并以高分顺利通过结项。围绕“四必”行动的基础课程成为附中学子的必修课;入学仪式、远足活动、毕业典礼等精品活动课程助力学生成长;基于生涯规划、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的拓展课程为附中学子的未来奠基。学校以“雅”润情怀,以“正”树品格,努力创生“立德树人”的校本典范。学校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助力学生成长,长期坚持开设博雅讲坛。学校高考成绩年年创新高,实现了低分高出、高分优出,一批又一批学子走进了心仪的高校深造。每年均有一大批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充分彰显附中学子的素养和风采。
三是推进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新进程。学校依托五大学院,先后建设了三个高品质的省级课程基地,分别是数学与科学课程基地、星火创客空间、“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完成了“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院制的校本课程实践创新研究”。承办了两次全省课程基地培训活动。学校还荣膺“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
四是取得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效。“领雁工程”是我校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长期坚持组织骨干教师赴国内著名师范类高校开展研修。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基本功比赛,3名青年教师获得4项省级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的一等奖,30多人次获省、市、市直教学比武一等奖。2人次获评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一大批教师获评局直学校骨干教师以上的学术称号。师资整体水平列南通大市各高中学校的前列。学校获评南通市教师发展示范校。
但是,学校在理念、师资、管理、质量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学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不相匹配;师资结构不尽合理,队伍建设活力不足;课程实施质量有待提高,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素养发展不够全面,学生的学业水平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市民的期望值还有一定距离;学校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三)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教育形态模式变革和竞争加快,通大附中发展正全面进入办学结构的调整期、课程改革的攻坚期、教育质量的提升期和办学特色的成型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面临新时代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实施,育人方式正在面临大的调整和改变,南通教育“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新目标业已确立,教育现代化已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我们需要设施现代化,更需要“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对标,主动跟上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节奏,加快学校软硬件等各方面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是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迫切需要我们把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呼唤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而我校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亟需进行顶层规划和整体设计;智慧课堂新模式的建构还要依据我校实际,尤其是贴近我校生源状况以及学科教学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打磨。
三是面临新高考制度的机遇和挑战。新高考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实施,对高中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特别是我校教学质量要实现进入南通大市第二方阵前列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积极顺应新高考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走出一条弯道超越的新路。
四是面临新评价体系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教育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积极探索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符合附中实际、具有附中特色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高质量、办学高品质、创响人民满意的优质品牌高中为目标(简称“两高一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提升办学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争创南通市高品质高中,为南通教育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贡献附中力量。
(二)发展目标
办学目标: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博雅教育”特色鲜明,努力办成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现代办学理念,有品质、有品位、有品格的优质品牌高中。
育人目标: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雅正德育体系,学生的公民素养、学识素养和生命素养同步提升,培育具有“博雅、勇毅”气质和“勤敏、卓创”个性的附中学子。
质量目标:努力实现三年内教育教学综合实力进入南通大市第二方阵,五年内教育教学综合实力跻身南通大市第二方阵前列。
师资目标:力争培养3名以上教育家型教师、10名以上卓越教师、50名以上骨干教师,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强劲的骨干教师梯队,确保优秀教师数量在区域内位居前列。
治理目标:推行“现代治理+文化引领”双轮驱动方略,全力构建制度完善、管理民主、运行高效、师生和谐的附中教育生态,努力打造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品牌学校。
三、主要任务
围绕以上五个维度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完成八大工程:
(一)坚持德育为先,坚固“雅正德育”奠基工程
完善雅正德育立体模式。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德育工作的学生立场,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三横三纵三全三素养”雅正德育立体体系。“三横”指学校教育线、家庭教育线和社会教育线,“三纵”指全员德育线、德育专业线和自我教育线,“三全”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素养”指学生的公民素养、学识素养和生命素养。全校上下协同一致,立德铸魂,久久为功,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培育具有“博雅、勇毅”气质和“勤敏、卓创”个性的附中学子。
亮化雅正德育品牌。进一步以我校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雅正德育课程的创新实践》成果的深化推进为抓手,严格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从良好习惯养成、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干部培训、榜样标兵激励等维度全面探索优化学生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继续完善雅正德育课程顶层设计,从三个方面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一是建立以“立志、励志”为主题的梦想德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理想抱负水平,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形成道德自觉;二是发挥我校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优化班会课序列化教材;三是深度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丰富提升雅正德育“四必”行动等内涵,按年级科学设计分层目标,提升阶段达成水平。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的层次和力度,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争创省级教学成果奖,使之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德育品牌。
推进德育活动创新。按照“常规+创新”的原则,精心设计和组织体验式、浸润式、融合式德育活动,做到与时俱进、喜闻乐见、新颖鲜活,有强烈的仪式感。文明礼仪教育、军训国防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法治教育等活动注重实效,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要走进学生心灵,文明班级、附中之星等评比活动要弘扬正气,为学生发展提供正能量。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要全员参与,澎湃激情,张扬个性。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和指导,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以班主任绩效考评、各类优秀班主任评选、提高岗位晋级班务工作评分权重等激励措施,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等方面的导师作用,培养有国家资质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至少培养3名市级以上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学科带头人。加大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有活力的班主任团队。
(二)坚持五育并举,夯实学生发展提升工程
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根据立德树人新要求,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突出实践型和技能型培养,创建融合式劳动教育特色,深度建设附中种植园等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力争使之成为省级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提升体育美育水平。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面上“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点上“训练+竞赛”的学校体育教学新模式,涵养阳光健康、勇毅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人人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拥有1项艺术特长。开足开好学校美育课程,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其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创建市级以上美育名师工作室。精心组织1~2次全省艺术类联盟学校成果展示活动,对外展示美育育人成果。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成功申报一个体育与健康方向省级课程基地,为我校体育和美育水平提升及课程基地建设再增动能。
丰富校园社团活动。持续开设好学生“博雅讲坛”,开阔学生视野,点燃学生好奇心。精心组织读书节、经典诵读等活动,推动器乐团、合唱团、机器人、足篮球等校级社团出成绩、出精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研学实践等活动。以学校“五大学院”为框架,整合归类体系化各类社团,建成1-2个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品学生社团,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彰显,发展潜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学生发展引导。升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功能,通过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志愿服务、研学旅行、思政班会等课程建设,以及校内生涯活动、校外基地践习、走近大师、校友访谈、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切实加强生涯规划引领,帮助学生确定生涯目标,激发学生内驱,着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我规划与管理、社会参与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力争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领先市内水平。丰富健康教育课程,加大生命安全教育力度,切实保障师生身心健康。探索学生自主和综合发展评价机制,常态化开展“博雅之星”评比等活动。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强校工程
强化核心质量意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品牌高中建设的硬核所在,全校上下须统一认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要实现“三年内教育教学综合实力进入南通大市第二方阵,五年内教育教学综合实力跻身南通大市第二方阵前列”的目标,就必须牢牢扭住教学高质量这个“牛鼻子”,优化举措,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社会的认可度、美誉度。
细化教学管理举措。继续坚持“管理出效益”,探索创新扁平式管理方法,强化教学常规落实的执行力度。严格落实三项责任制,即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目标责任制、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目标责任制和以年级部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目标责任制,紧抓集体(备课组、学科)研究、高效课堂、有效作业等三大环节,加强过程督导、阶段考核、高考质量三项综合性评价改革,精致管理,精准施策,推进教学质量稳中有进,逐步攀升。
深化智慧课堂改革。适应智能化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探索创建科学、人文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与智慧课堂融合的学校特色,也是学校“十四五”发展的必然逻辑。一是要以南通“立学课堂模式”为方向,实践探究形成“立学课堂附中范式”的课堂核心要素,致力于建构智慧的、高效的、生本的课堂。二是要加快大数据应用建设,完善数字化学习支持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智慧教室、智慧作业阅卷系统、数字化备课系统建设,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实现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和智慧管理。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智慧课堂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抢占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先机,形成区域内有一定推广价值的附中课堂改革样本。
优化学生培养模式。关注新高考动向和市区高中布局变化,重点以优秀学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为突破点,致力于生源结构的逐步优化。一是深入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形成研究性、个性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二是推行学院式培养模式,依托“五大学院”、特色课程和相关社团,探索优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三是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深入开展“博雅实验班”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扩大优生群体,形成办学亮点。
启动学科资源库建设。推进与南通大学的深度合作,聚合各自优势,大力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推动每个备课组都形成学科资源建设的自主意识,在此基础上,用3~5年时间完成全校所有学科的资源库全覆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推进课程建设,厚实学院课程创生工程
科学实施国家课程。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积极研究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学科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以及按照专业录取对学生的学习引领、专业导向的影响,积极应对调整,主动适应,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完善校本课程图谱。深化与南通大学的全面合作,加大“五大学院”的深度建设及资源整合,努力构建与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综合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学生社团活动等有机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涉及各学科、种类较为齐全的校本课程体系,明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每个学院或基地每学年至少要开发2门特色课程,尤其是要研发一批与各学科相关度较高的基础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的拓展课程,以及发展学生特长和兴趣的特色课程,以此形成富有附中特色的校本课程图谱,通过有效创生实践和评价,构架富有时代精神、多层次、可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
加大课程基地建设。以课程基地的深度建设为抓手,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数学和科学课程基地、星火创客空间、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这三个省级课程基地的实施质量,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有效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潜心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力争举办全省联盟学校成果展示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新增1-2项省级课程基地。
(五)加强队伍建设,锻造教师团队提优工程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加强铸魂育人教育。以“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标准,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改变我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素质结构等不尽合理的现状,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身心健康、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二是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突出信念、敬业、仁爱,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每周优师推介、“年度贡献人物”和“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等系列活动,激励鞭策,完善考核,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精气神。
提升专业发展能力水平。以“四化”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一是学科建设制度化。高质量推进学科组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结果纳入优秀学科组考核体系。二是备课组活动优质化。进一步规范备课组建设“三个一”。三是课堂调研常态化。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高三教师研讨课等调研开课活动,通过调研听课和随堂课教学质量抽查、教学情况学生座谈会、教学满意度测评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常规的检查考核。四是业务竞赛全员化。组织各种全员参与的优秀教案评选、备课组微课专题系列展示、智慧校园OA系统学习平台建设等业务竞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加大名优师资培养力度。一是订单式培养。引导教师人人制订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学校科学规划专业发展梯队建设,创造条件,引路子、压担子,采取量身定做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学术称号,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二是实施 “315教师专业发展攻坚计划”,即今后五年要培养3名以上教育家型教师、10名以上卓越教师、50名以上骨干教师,组建校内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作用,实现教师梯度发展。三是优化“青蓝”师徒结对,发挥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会作用,采取优课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名师示范、学术沙龙、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四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培养、引进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彰显科研先导作用。教育科研是学校和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虽然我校省市课题总量不少,但课题和课堂融合、转化程度不够高,精品不多,教师学术素养和反思性实践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要增强全校教师的教科研意识,继续光大我校省“科研基地”和市“教科研先进学校”的传统,提高融合、转化水平。课题研究需继续以前瞻性、实践性、实效性为原则,联系当下教学实际,紧扣学校特色,融合课堂教学,继续在真研究、提质量、促转化上做细做实。力争成功申报5项以上省级课题和10项以上市级课题,以微课题研究位抓手,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每个教师都必须有年度科研成果,否则将实施年度评优一票否决。建设好学校网络科研平台,每年编辑出版《附中论萃》,支持教师出版论著。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学习、培养、考核、聘任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科学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作用,为教师发展开辟更多路径。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更加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
(六)完善治理体系,升格现代学校治理工程
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制度建设以规范化为核心,以被广大师生员工广泛认同为目标,细化成操作性更强、激励性更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构建目标明确、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逐步探索建立适应附中发展需要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修改完善《学校规章》(教工篇、学生篇),并细化落实。
优化学校管理文化。优化以促进师生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常规管理为框架、以民主管理和激励导向为血肉的各种管理方式交叉渗透的管理体系,突出“现代治理+文化引领”双轮驱动,构建科学、规范、人文的治理体系,确保学校治理的制度化、人文化、民主化,营造民主、和谐、进取的氛围,形成目标一致、责权分明、分工协作、层级有序、务实高效的管理体系,力争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管理策略人文化,管理过程精细化。
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内监督委员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完善工会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加大社区、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力度,完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
建设安全文明校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硬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管理规定,完善各类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强化安全教育与演练,细化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积极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巩固提升江苏省文明校园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加强合作交流。巩固拓展友好学校交流,与更多的国(境)外高中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通过互派师生开展多渠道教育交流与合作,力争新增5所以上国际友好学校。进一步加大学校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建设,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加强与省内外高中学校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展与区域初中联盟、教育联合体等协同合作,共同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七)丰厚学校文化,打造育人品位提档工程
强化精神熏陶。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奠基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文化基因。我们要进一步凝聚学校精神,培育具有鲜明学校个性的品牌文化,凸显“日进日新,成人成己”的文化特质,促成全体师生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以涵育附中人“博雅勇毅”的独特气质,助推学校办学高品质。我们要对已有的学校文化进行反思与扬弃,凸显学校富有生命力的、为师生员工引以自豪的核心价值观,进而获得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能够使得全校师生能够更自觉地践履本校的核心价值观。要以组织建校1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对学校文化和精神全面总结、梳理凝练和发展创新,丰厚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凝聚人心、扩大影响、提升办学水平。编撰通大附中发展大事记略,建设一个能全景反映学校办学历程、师生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展示馆,使展示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师生爱校荣校的教育基地,真正发挥其传承文化、发扬精神、开拓未来的重要作用。
美化育人环境。进一步打造具有附中特色的校园景观,校园的整体文化设计和布置更加凸显学校文化理念、渲染人文氛围、突出育人功能,以营造更加温暖、温馨、温情的校园情怀,使学校成为学生快乐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乐园和精神家园。
构建宣传立体网络。健全和完善学校融媒体中心组织和协调下的由部门、学科和年级、班级专业人员参加的宣传立体网络,构建一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宣传队伍。在已有报刊、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校园广播、电视、抖音等终端的传播优势,努力实现新闻宣传的最大值和影响力,增加在省级乃至国家级媒体上展现附中形象的频次。
(八)加强党的领导,扎实融合党建赋能工程
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党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支部联系服务群众的“主心骨”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创新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促进组织生活数量、质量、能量“三量齐升”。深化学校融合党建品牌建设,常态化、创新性开展共建活动。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结合“315攻坚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党员“双培养”工作力度,积极把优秀青年教师发展为党员,把青年党员培养为优秀教师,不断提升党员在全体师生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加强“双带”型党员培育,激励党员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先士卒、走在前列,在教育教学、专业成长、岗位贡献等方面成为“身边的典型”。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正确方向。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融合党建赋能工程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发展,提升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学校“两高一优”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二)明确责任分工,推进组织实施。
党员干部尤其是行政干部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自觉、主动地提高“六力”,即执行力、表率力、创新力、担当力、协作力、亲和力,锐意进取,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好学校办学方向和工作重点,精准落实学校各项规章、条例、制度、方案,确保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落地、落实。
(三)落实经费保障,放大资源配置。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优秀教师和人才的培养工作,设置专门的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学生外出交流学习。大力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为学校发展服务。加强与南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沟通,借助外部专家资源,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与国内外兄弟学校的合作,借鉴其他学校的发展经验;积极参与扶持省内外的薄弱学校,输出我校资源优势和经验。
(四)定期检查评估,督促规划落实。
在规划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多方听取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不定期邀请专家会诊把脉,汇聚高端智慧,指导科学落实。更要明确主体责任,主动自查自纠,确保规划“八大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2021年6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